肢體缺血動物模型是進行缺血損傷機制、血管新生等研究的基礎,成功制作一種效果確切、重復性強的肢體缺血模型是保證實驗研究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。當前缺血性疾病患者日漸增多,以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癥(DAO)、閉塞性動脈硬化癥(ASO)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(TAO)為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發(fā)病率逐年增加。國外資料顯示,7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僅動脈硬化閉塞癥患病率即可達15%~20%。而患病人群范圍可覆蓋至青壯年,其高發(fā)生率和廣泛累及率已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(zhì)量,亟待探索其發(fā)生機制、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。建立缺血動物模型是開展缺血性疾病研究的一種有效途徑。通過對動物模型的在體研究,有助于闡明缺血性疾病的病變機制、發(fā)展過程,篩選出有特異性治療作用的藥物及方法。近年來,通過建立動物后肢缺血模型進行血管新生、基因療法和干細胞移植等研究已成為現(xiàn)代生物醫(yī)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。綜合國內(nèi)外研究資料可見,肢體缺血模型適用于急性缺血、慢性持續(xù)性缺血、肢體缺血再灌注以及缺血預處理等幾方面的研究。因此,如何根據(jù)實驗目的正確選擇肢體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,以及如何對該模型的缺血效果進行評價,從而制作出效果確實可靠、穩(wěn)定性良好的肢體缺血模型顯得尤為重要。有學者根據(jù)缺血效果將缺血動物模型總結為暫時缺血和永遠缺血兩大類,本研究現(xiàn)對這兩類肢體缺血模型的建立、應用和評價作一總結,以期為該模型的相關研究應用提供參考。
模型制作
暫時缺血模型
暫時缺血模型包括肢體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以及缺血預處理模型,適用于肢體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、肢體遠距缺血預處理和肢體遠距缺血后適應的研究。暫時缺血模型制作方法分為肢體環(huán)扎法和暫時阻斷動脈法兩種。肢體環(huán)扎法是外用繃帶、止血帶或橡皮筋等物質(zhì)環(huán)扎于動物單側或雙側肢體根部,一段時間后放開,以此達到暫時缺血的目的。環(huán)扎時間視研究目的而異,缺血再灌注損傷一般為4 h左右,而肢體缺血后適應或肢體遠距預處理多為5 min,并反復多次進行。肢體環(huán)扎法具有無創(chuàng)性,對實驗動物的損傷較小。暫時阻斷動脈法通過手術分離實驗動物某側局部供血動脈,用血管夾暫時夾閉血流,3h(及以上)后撤夾恢復血流灌注,其效果比肢體環(huán)扎法可靠,但對實驗動物的損傷較大。Messina 等將兩種方法相結合使用,以加強肢體的急性缺血程度,其效果較單純環(huán)扎或單純夾閉血管要好。大體上看,暫時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簡便、易行,效果能夠令人滿意,基本上可以符合實驗要求。
歡迎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